近年来,研学旅行在中国渐成热潮。从教育角度看,中国人自古就有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说法;而英国哲学家培根有一句名言:“对青年人来说,旅行是教育的一部分”。这种说法过去更多停留在理念层面,但现在确确实 ...
研学和游学两者的区别在哪里 1.两者教学目标性的区别。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,研学是“研究性学习”,它是理论性学习、实践性学习的升级版,读万卷书的同时还要行万里路,把学习跟旅行相结合之后,学习和研究的地点被扩大到了各种不同的场景下。所以,研学的终极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参与研究,它具有主题性、目标性,教育内涵。 “游学”,从字面意义上理解,就是在游的过程中学习。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,去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,都一定会见到不同于以往的的人文风情、社会风貌,都会有新的收获,从广义上来理解,这当然也是一种学习。但游学不像研学那样,有明确、具体的教学目标和研究主题,更多的是在途中获得新知。 2.两者内在核心的区别。研学是由教育部门发起,要求把学生从教室带出去,在不同场景下有针对性将课标知识落地的一种教育方式,并且将其列入了教育教学计划。而游学则是旅游的升级版,从最初一些MBA班的国外游学活动延伸到现在很多旅行社的高端旅游产品。研学注重教学的目标性、成果化,最后形成学习的结果,游学则更注重过程的体验和见识的增长。 为什么政策中更多的提及研学,而没有提及游学呢? 我们这里所说的“政策”指的是教育部门制定的与教育教学目标相关的政策,对于教育部门来说,教育的功能是放在第一位的,当然要以研学为目标。从名称定义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对于结果的期待,教育部门倡导的是“研究性学习”,期待的是教育目标的可视化、成果化;研学内容的科学性,以及符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认知的水平。 提升中小学生的研究能力、看问题的深入的程度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。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一定是具有跨学科的能力,具有自主探究问题、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。而这样的人才,全部从纸上得来知识肯定是不够的,他们需要走出教室进行主题化研究,从现实中去发现问题、解决问题,提升学生个人对于问题解决的素养。 |